> 推荐 >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农业拥抱数字化转型 让农民少吃苦头更有赚头

时间:2023-08-22 19:59:26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安俐)从靠经验种地,到靠科技种地,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少吃苦头,更有赚头。走进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天下没有难种的地”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龙和“科芯人”共同的使命。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大学学习了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芯片行业。”胡建龙来自山西的农业大县太谷县,鲜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馋人的红枣……行走在故乡的田野上,感叹着故乡勃勃生机的同时,胡建龙也体会着农民劳作的辛苦。“家乡农耕的方式一直比较落后,数字化可以极大提升耕种效率,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希望用技术让农民种地少吃苦头。”他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4年,胡建龙创立专注农业人工智能的北京科芯科技有限公司。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传感器、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大幅应用,数字农业成为农业的新业态,如何让物联网技术更好地惠及农业生产?他敏锐地考虑到,应探索把先进的芯片技术在这方面应用落地。

2016年,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这片规划面积为10.3平方公里的区域,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承担着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胡建龙看准了这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试验田”,将公司总部搬到天津,他开始和农作物“交心”,把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搬进田间地头。

科芯“AIPA”算法中枢。中国青年网记者安俐 摄

在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胡建龙向记者们展示了科芯“AIPA”算法中枢。

如今,数字农业给农业带来的技术赋能,不仅仅是田间地头增加了传感器这么简单。通过信息化的平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技术都可以跨区域实现流通和互补,在新的农业生态下实现协同发展。

在操作界面上,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值清晰可见,这些数据通过控制中枢,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上传到算法中枢,再通过算法中枢进行大数据分析,给农民提供浇水、施肥的指导,甚至在收获之前就可以预估到农作物的产量,帮助农民有效管理农田。

在北京进行技术研发,在天津实现成果转化,在河北实现技术应用,在三地协同发展的模式下,科技真正产生着价值,影响力向更远处扩散。

在黄土高坡进行种植作业,农民们往往要骑着电动车越到山坡上,进行浇水灌溉、施肥、卷帘、放风等操作。为了帮助农民们减轻劳作的辛苦,胡建龙将“黑科技”带进了大棚,传感器感应到土壤湿度低于一定比例的时候会自动开阀门浇水,卷帘、放风、补光、浇水、施肥等农事操作,用手机就能完成控制,农民只需要完成采摘等机器无法代替的工作。“有了这个‘神器’,一户农民过去只能管2个棚,现在能同时兼顾4个棚的蔬果,农作物产量增收30%。”胡建龙说。

精准灌溉智能化、水肥一体数字化,科芯软硬件智慧农业全套系统帮助农民解决耕作问题,提高耕作效益。中国青年网记者安俐 摄

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互联互通,各地的农业技术、知识可以融汇到一起,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生态革新。

河南信阳的毛尖、福建的白茶,如何能在气候条件不同的山东茁壮成长?自然环境不可控,但温室大棚是可控的。“农作物就像小孩,缺水或者遭遇了病虫害,它不会‘说话’,我们的智能系统可以让农作物‘说话’。”依托智能系统,毫无茶树种植经验的农民可以通过大棚打造适合茶树生长的茶园“小气候”、也可以根据系统提示了解茶树的打理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控,解决茶树种植的痛点、难点。

“总部从北京迁来天津后,企业营收不断上涨,去年已经突破1500万元。”胡建龙说。

像胡建龙一样扎根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创业者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推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为首要任务的“十项行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从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区域产创融合三个维度,以中央科创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科技园连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的“桥头堡”优势,促进更多北京优质创新资源在津实现转化和合作。

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项目在京津“双城记”之中找到空间扩容新路径。

关键词: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