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有勇提出的"水稻上山"计划在云南全面展开,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舆论热点。
然而,在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实践后,该计划出现了许多重大问题和弊端,经过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不得不宣布叫停该项目。
"水稻上山"计划的停止引发了一个问题,即由谁来承担造成的损失?农业生产的土地是农民在几千年的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土壤中富含作物所需的养分。
(资料图)
该计划需要在山上修建大量适合水稻种植的土地,为此动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破坏了树木和植被,修建了梯田。大量资金也被投入其中,类似于过去农业学大寨的精神。
然而,到了雨季,失去植被覆盖的山坡成为洪水肆虐的场所。要恢复原状,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朱有勇院士在山上建立了0.52亩的试验田,仅在充足的水肥条件下,每亩产量只有700斤(不是公斤)。也有报道称亩产量为788斤。
无论是哪个数字,看起来离大规模推广还有一段距离。然而,仍然继续投入资金进行推广。这是否意味着有人坐在办公室里想出了一个项目来获取国家资金?
还有人表示,朱有勇在山上种植的水稻实际上是旱稻。如果是旱稻,为什么将项目定位为"水稻上山"呢?
这其中涉嫌夸大其词、欺骗资金的嫌疑。说实话,现在有很多项目并未经过充分论证就直接启动,给国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项目负责人是否承担了相应责任?
种植水稻在山上后,遇到了水源和交通的问题。除了靠人工劳动进行耕种和收割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呢?如果有,那么在解决传统水稻梯田的交通问题并实现机械化方面应该是首要任务。
俗话说:崽花爷钱不心疼。这些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我们应该节约使用,为人民谋福利,也为自己积攒美德。
希望国家能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杜绝套取国家资金和推行以政绩为目的的工程再次发生。